】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扩内需 常态化 去杠杆 增收益
http://www.CRNTT.com   2021-02-04 08:41:19


2021年,在中国经济总体企稳的大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中评社北京2月4日电/2020年第四季度,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在不急转弯的基调下,逐渐向常态化回归,确保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牢固”。2021年,在中国经济总体企稳的大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取向是实现扩内需、常态化、去杠杆、增收益四个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形势全面好转  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闫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鹏文章分析,2020年第四季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的保障和支持下,尽管受到了部分散状疫情的袭扰,但宏观经济延续了第二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回升、回暖,季度经济增速达到6.5%,恢复到常态化水平。在经济回暖复苏的背后,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表现为企业利润水平和资产溢价情况失衡,居民消费和收入水平分布不匹配,储蓄和消费、投资的关系不协调,仍需要保持适当的政策支持力度。

  GDP增速逐季加快,就业拉升政策效应明显。202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1.6万亿元,增速为2.3%。GDP迈上新台阶,首次跨过100万亿元关口,折合14.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7%,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2020年,GDP增速逐季提高,到第四季度已超过2019年第四季度增速0.5个百分点,恢复到正常增长甚至略微偏快的水平。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新增就业规模也快速扩大。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186万人,计划指标为900万人,超过预计值31.8%。从GDP增速与新增就业人数的关系来看,1%的GDP增长带动新增就业516万人。建议2021年仍将新增就业规模定为1000万左右较为合理,调查失业率仍设定为6%左右。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较协调,消费低速增长须全力化解。2020年,最终消费规模占GDP的比重为54.3%左右,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43.1%,净出口规模占GDP的2.6%,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受疫情冲击和家庭资产负债表上升压力影响,消费增长总体乏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同比下降3.9%。

  产业发展综合平衡,但高质量生产微观基础仍待提升。2020年,中国三次产业都实现了正增长,产业结构呈现平衡、协调的特点。同时,规模以上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的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速并不成比例,影响了对未来经济形势的稳定性判断。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货币政策常态化须协调推进。2020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社会融资总额(增量)平均增速为36%,直接融资渠道均接近或超过该平均增速的水平。2020年纳入社会融资总额统计的直接融资规模共计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为5.27万亿元,平均增速为39%,超过社会融资总额(增量)的平均增速,占整体融资的比重为39%左右。中国金融市场和融资活动的各项指标正在有序的改善中。

  2020年,异常增长的货币乘数主要来自房地产市场。随着对房地产贷款的渠道穿透和最大信贷比例限制的严格实施,中国贷款与存款之间的转换速度将明显放缓,从而导致货币乘数下滑。央行大概率会从第四季度起直至2022年保持基础货币的适度扩张,以适应房地产调控对流动性的压力,以及流动性收缩对其他资产价格的压力。

  财政形势总体好于预期  多项问题须关注

  文章表示,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9%,较预算收入的180270亿元增加2625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588亿元,同比增长2.8%,较预算支出的247850亿元下降2262亿元。全国财政的收支缺口为62693亿元,较预算的收支缺口减少4887亿元,财政运行状况总体好于预期。

  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低于地方,体制静态调整难度大。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71亿元,同比下降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0124亿元,同比下降0.9%。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地方。从收入占比看,中央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5.26%,基本达到财政体制改革预期的目标(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45∶55水平。在静态状态下,中央向地方进一步下放收入的渠道和能力空间已受到极大压缩。

  非税收入快速扩张,财政收入质量值得关注。2020年,中国非税收入规模为28585亿元,较2019年减少3805亿元;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5.63%,较2019年下降1.38个百分点。表面上看,中国2020年财政收入的质量在改善,税收收入占比也在明显提高,实际上,财政收入的质量仍值得关注。受到减税降低规模达到2.3万亿元的影响,2019年通过增加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及国有资源、资产收入等方式大幅提高了非税收入的增速,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举措,不应作为常例。如果剔除2019年的异常数据,2020年的非税收入占比明显偏高,财政收入质量总体下降。

  年末集中支出仍较突出,跨年度预算平衡亟待实施。从2020年12月的数据看,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都保持了快速增长,但财政支出集中增长的情况更为显着,形成了年终集中支出的局面。12月单月支出规模达到37742亿元,2019年12月支出规模为32411亿元;单月支出占全年支出的比重达到15.37%,2019年12月的单月支出占比为13.57%。2020年末,国库政府存款余额为38682亿元,较2019年末的32415亿元高出6267亿元。为防止资金滥用,保证结余结转资金的效率和效果,亟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2021年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

  文章指出,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落脚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应对“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风险,采取针对性措施,稳固经济恢复的基础;二是宏观政策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既不能收得过快、过紧,也不能超过2020年的政策力度;三是“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可持续”主要表现在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从支出规模上看,政策要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严厉管控新增隐性债务,适度加大再融资债券的规模,留出政策空间。同时,还必须保持政策的支出强度,以确保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稳定,提升企业家信心和平稳资产价格,为下一步化解债务压力准备条件。此外,在收入增量放缓的情况下,要着力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提升资金的整合能力,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大力盘活存量资金,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能力。

  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要求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提质的关键既包括财政收入质量,也包括财政支出质量,还包括债务资金的质量;而增效的关键则是在抓好资产使用管理绩效的同时,延伸到资金的实际使用支出绩效,重视财政资金在合规性下的实际产出规模、效率和效益。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要求坚持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不允许出现涉企乱收费、乱摊派,也不得出现乱罚款的行为,到期的政府性基金能取消的一律取消,不能取消的也要降低收费标准;提高财政支出质量要求建立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并落实好“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债务资金质量要求全面加强债务资金的实施机制,着力在完善债务偿还机制和专项债投资项目安排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债务资金的效能和投资效益。在增效的目标下,要着力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除上述内容外,还必须做好预算统筹平衡工作,将财政增量与存量、中央资金与地方财力、一次性资金与跨年度支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累加政策效力,避免抵销内耗。

  政策靶向:扩内需 常态化 去杠杆 增收益

  文章提出,基于2021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建议2021年的财政税收政策应按照扩内需、常态化、去杠杆、增收益等四个政策取向进行归类整理,并按照系统管理的要求,形成合力。

  首先,“扩内需”。“扩内需”的重点在于增加消费、扩大投资、稳定就业、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主要政策措施包括:

  第一,促进扩大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要着力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支持力度,补齐农村流通短板,提升农村地区的冷链、仓储和集合运输水平。

  第二,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用好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化投资结构,重点用于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两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设。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