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民间交流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1-01-25 00:13:55


  中评社╱题: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民间交流的思考 作者:王贞威(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助理教授、民进党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南彦(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研究生

  “反渗透法”是民进党当局2019年底所推出的一个“专法”,同所谓的“国安五法”一样,该法将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列为“境外敌对势力”,并规定台湾民众不得受“渗透来源”的指示、委托或资助,从事一系列政治活动,违者将受到严惩。台当局系列修法大幅限缩台胞台商与大陆交流合作的意愿和自由,势必冲击两岸关系。加之疫情的影响,两岸关系进入更为复杂严峻的新形势。

  一、两岸民间交流现有作用与成效

  以台商为“两岸族”重要代表,以各类台胞组织为纽带,两岸民间交流在过去30余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交往规模和交往品质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经济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而台商则是两岸经济关系的纽带。台商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两岸关系交流的先行者和稳定器。两岸大量的经贸互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台资企业发起的经济活动。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和“外汇管制”后,两岸关系迅速升温,1988年大陆公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后,法律政策的保障以及台湾官方在1990年1月正式开放台商有条件间接对大陆投资,带来了台商赴陆投资的浪潮。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规模从1991年开始提升,到2010年达到146亿美元的高峰。根据台陆委会的统计,从2008年至2019年总计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1216.6亿美元。台商带着订单赴陆设厂,利用大陆充裕的劳动力,从对大陆出超的庞大金额中获利;同时台资企业大规模的生产为大陆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大陆生产技术的精进。①例如在这一波西进潮中入驻东莞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台达电,成功带动了两岸经贸的互动。由经贸交流带头,两岸社会实现全面交流。

  (二)在大陆的台胞组织特别是台胞联谊组织和互助组织,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台企联以及各地台协等,是台胞特别是台资企业和大陆各级政府的联系纽带,也是台湾同胞团结互助的重要平台。其中,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台协)是台商自愿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省份都有台协足迹,其中东莞、上海、深圳、广州、昆山、苏州等台协都规模庞大。除了地方性台协之外,2007年还成立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台企联),是各地台协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充当各地台协与中央部门沟通联系的平台。台企联将各地台协的意见和建议传达给党和政府,从而更好地服务台商。在两岸官方交流基本中断、海基会形同虚设的时期,台湾团体到大陆可以藉由台协瞭解情况,台湾人赴陆遇到病故、交通意外、证件遗失等急难时,海基会无法处理时,可以委托台协协助,台协通过协调大陆和台湾两方面的部门协助解决,②而大陆相关部门则通过台协瞭解台商以及台湾情况,通过台协更好宣传惠台政策等。

  (三)台湾的民间社团如宗教文化等团体在促进两岸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一些宗教团体积极参与两岸宗教交流,一些宗亲组织积极强化两岸的血缘联系,不少文化社会组织推动两岸民间社会更紧密互动。两岸宗教文化同根同源,无论是道教、佛教、基督教还是天主教,皆由福建传入台湾,两岸民间信仰属于同一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两岸开启了宗教文化交流,进入21世纪之后两岸关系深受政治影响而时紧时松,却未曾波及宗教交流方面。特别是“妈祖”在两岸之间来回,几乎是两岸敌对状态时首开宗教交流的事件,③台湾的宗教团体和个人不断自发地赴大陆进香谒祖,越来越多的妈祖信徒前往大陆朝拜。较为典型的是2002年台湾法鼓山佛教基金会圣严法师率“大陆佛教圣迹巡礼团”500多人到福建部分寺庙参观拜访;2006年台湾大甲镇澜宫组织台湾妈祖联谊会的4500多名信徒到泉州、湄洲等地的妈祖庙进香。④在宗亲组织交流方面,福建省海外联谊会与中华海外联谊会联合创办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海峡百姓论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寻找两岸民间交流的新途径。自2007年以来,总计有3万余名两岸宗亲代表参加论坛,带动约20万名台湾民众参与交流,直接或间接促进近600万名台胞回大陆寻根谒祖、续谱联宗。⑤

  (四)惠台政策背景下大陆对台胞组织的重视和服务意识大幅提升。整体上,台湾人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有较大提高,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台胞组织社团作为台胞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发挥了积极协助宣传落实惠台政策的作用。“31条”惠台政策推行以来,出现了新一波台湾民众赴大陆求学、就业与创业发展热潮。依据台湾《联合报》2018年9月发布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愿赴大陆工作者占受访人数的43%,较两年前高12个百分点;愿赴大陆创业者占30%,较两年前高出8个百分点;接受子女到大陆读书者占44%,比两年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愿到大陆定居者占14%,比两年前高出1倍以上。⑥岛内民众统独态度与对大陆观感一度发生积极正向变化,出现好感度首次超过反感度的现象。台胞组织纷纷助力惠台政策的落实,相关的社团不仅帮助台商瞭解相关政策、结识大陆同业,还立项贷款、为小微企业救急,主动搭建两岸基层群众交流的平台。虽然2016年两岸关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交流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2020年以来,两岸关系更趋紧张,但大陆的惠台政策则是不间断落实,而且越来越深入。

  二、现有民间交流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两岸交流规模越来越大,品质和深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自1987年台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人员交流越来越频密,特别是2008年到2016年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实现了双向大三通和陆生、陆客、陆资赴台,两岸交流规模越来越大。90年代初的时候仅有100万多点,2019年两岸人员往来高达900万人次规模。⑦但不容忽视的是,两岸交流的深度和品质实际上提升有限,很多交流活动更多是蜻蜓点水,深入交流的制度设计和活动规划不足,⑧两岸同胞的融合度不够高,两岸同胞的心理壁垒并未打破。

  (二)大陆不少台胞组织并未有效纳入现有法律法规管理和服务体系。随着在大陆台胞的逐渐增多,自发的台胞社团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台商太太为主的“太太俱乐部”已经成立17年,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台湾女性社团;以在上海工作的台湾职业女性为主的“1881台湾职业女性俱乐部”等台胞社团在台胞圈里颇负名气。⑨在一些台生、台湾校友相对集中的大陆高校,也开始出现“台生会”、“台湾校友会”之类的组织,他们不少已经初具社团雏形,但多数社团并未进入公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视野。为了更好地组织团结台生,在大陆求学的台生自发组织社团,如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成立了台生会,东南大学成立了台湾文化学会,属于校团委管理。但若根据教育部、国台办发布的关于台生管理的规定看,这些台生社团处于合理不合规的尴尬地位⑩。这些社团本身是台生自发组织的,缺少资源,管理上较为随意,大多数为自愿性的服务组织,没有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持。

  (三)长期参与两岸民间交流的台湾社团组织影响力和层次差异很大。社团是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台湾结社较为简单,台湾的社团组织鱼目混珠,参与两岸交流的一些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非常弱。台湾成立社团的门槛较低,纠集若干人就可以成立促进会、理事会、交流协会等,有些社团看似抬头很大,其实在台湾基本没有影响力,一些人打着理事长、会长名义跟大陆交流主要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和待遇。⑪台湾的一部分社团成立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加入与退出较为随意,这些牵头成立社团的人没有相应的管理完善本社团的强烈意愿,只是想挂名来捞取利益而已,成立后不仅需要面临内部财务困难、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推动会务的人力不足、管理不善引起的人员流失等问题,而且在台湾缺乏相应的民意基础和在地经营,导致其在两岸民间的影响力比较弱。

  (四)在大陆的台胞内聚力比较强,圈子的可进入性较低,与大陆社会的融合性较低。台湾人因为文化、政治等因素考量,更多的是内部结合参与一些活动或组成社团,有些还比较隐秘,活动比较低调,大陆人很难参与进去,在社区或工作中台湾人更愿意跟外国人或港澳居民交往。许多在陆台胞本身就对大陆抱有偏见,尤其是在民进党当局通过“反渗透法”后,更害怕被扣上政治的帽子,不愿和大陆同胞过多接触。他们默认自己是“异乡人”,大陆只是暂时的学习或工作生活之地,难以建立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荣誉感。不少到大陆参加交流或实习的台湾青年动机更多是“因为生涯规划”“想去大陆就业赚钱”,而缺乏文化和认同动机。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