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20-11-23 08:16:20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产业协同集聚,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突出生态修复,在绿色转型实践中改善生态环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是推进关联产业协同集聚,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异质性企业促进空间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成倍增大了产值。相对于分散化的产业布局,具有上下游关联等效应的多个产业的协同集聚能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污染物排放与资源消耗量,有助于全社会物质资本增加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损害,促进规模化、减量化的循环经济发展,减少单位资源投入,增加要素边际生产力。从系统论视角来看,集聚是多个元素融入而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集聚经济系统能降低单位要素物质资源消耗,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在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实现绿色转型。

  二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地域分割,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生态经济活动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而生产经营带来的资源消耗与污物排放又具有负外部性。破解长江经济带环境恶化、修复生态的关键在于打破地域分割,推进上中下游地区协同发展。在现行政绩考核制度下,各地倾向于“以我为主”的发展路径,既不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又带来效率损失,正外部性的争夺和负外部性的空间转移。为克服上述弊端,沿江各省市必须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扛起协同保护发展的政治责任,坚决破除不利于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长江流域各省市的战略对接与区(市)县层级的具体衔接。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推进资源跨期交易,增进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推动沿江各地新建项目错位互补、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有序协调,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协同性。

  三是遏制增量污染消化存量污染,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近年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人心,但长江污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2019年,长江流域监测的509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1.7%,劣Ⅴ类占0.6%;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沿岸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水质恶化,珍稀水生物日益灭绝,湿地面积缩减……防污治污,修复生态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在战略导向、制度安排上下功夫,推动环保准入、机制建设与严格执法相结合,推动化工企业搬迁、非法码头整治、航道治理、湿地修复等,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来源:中国网  作者:龚勤林(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研究院研究员,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陈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