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阿尔巴尼亚汉学家谈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20-06-07 10:05:51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6月7日电/据中国侨网报道,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

  见到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尔巴尼亚—中国文化协会,老先生谦和善谈、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与中国结缘。近50年来,他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是中国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翻译的《蛙》《红高粱家族》《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等中国图书在阿尔巴尼亚获得高度评价。2017年,他荣获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中国人敞开了热情的怀抱,我就像回家一样”

  1974年,斯巴修作为“友好使者”到中国学习汉语。他回忆道:“初到北京,我很年轻。北京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一个字,大!中国人敞开了热情的怀抱,我就像回家一样。不单学习,老师们同样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很多阿尔巴尼亚的歌曲和电影在中国广为流传。”斯巴修记忆犹新。

  那段时期,斯巴修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短短半年时间,便实现了从零基础到与中国朋友无障碍交流的飞跃。1975至1978年,斯巴修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攻读汉语专业。

  1980年,斯巴修返回阿尔巴尼亚,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并着手进行大量翻译工作。利用语言优势,斯巴修通过各种渠道关注中国,翻译有关中国的历史、政治及经济类资料,并曾陪同阿尔巴尼亚总统来华访问。2002年,斯巴修作为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北京,这让他又有了更加近距离观察、了解中国的机会。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再次来到中国时,北京完全变了,中国呈现出了另一幅景象。不光是国家面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变了,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吃的东西都在变,留学那会儿最爱吃的是包子、饺子、宫保鸡丁;如今,处处都是餐馆,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斯巴修谈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