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补齐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9-11-22 08:49:52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从一定意义上说,京津冀地区是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或节点、以乡村为支撑腹地和衔接纽带的城乡融合区,乡村在农产品供给、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日报发表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张波文章认为,我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是解决好北京的“大城市病”,但也要看到,京津冀区域内的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地区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方面的短板也需要补齐。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供给质量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乡村发展地域分割较为明显,京津两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河北省的近1.9倍和近1.7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也较大。

  文章表示,补齐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需按照区域一体化思路,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京津两地都市区对腹地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区域内乡村全面振兴、同步振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一,以功能疏解带动城乡空间跨域重构。京津冀地区城乡地域关系交织,构建错落有致、有机统一的城乡布局形态是推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破解北京的“大城市病”要更多发挥扩散效应,将密集的、附加的城市功能向更广阔地域疏解和转移,推动区域城乡结构向“城乡均衡化”转变。

  一方面,需着力培育发展卫星城镇。要更好贯彻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建设雄安新区、微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为契机,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都市区外围县域及乡村地区,建设一批定位清晰、功能明确、布局有序的高品质中小城市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与首都核心区功能配套、协调联动、疏密有度、有机增长的都市连绵带,推动北京城市形态由“密闭拥挤”转向“开敞有序”。

  另一方面,需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围绕都市区辐射半径,统筹村庄发展定位。对于环京津的区位优、环境好、交通便利的村庄,可考虑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承载都市区外迁的优秀人才、高端产业、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等;对于处于城市群腹地的一般村庄,可考虑提升绿色食品供应、休闲观光、文教科普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吸引京津优质要素,建设连片美丽乡村。

  第二,以供给提质带动城乡产业跨域互联。形成区域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实现区域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密集、产业分工半径适宜、消费空间范围适度,有条件推动城乡产业、特别是农业的跨域互联。更好推进京津冀城乡区域农业融合发展,要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不同地区、城乡各自比较优势,跨域配置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京津优质生产要素和消费需求与乡村生产有机结合,构建区域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全面增强区域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