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正义”的实质是“新台独运动”
与传统“台独”相比,蔡英文时代的“转型正义新台独运动”,在终极目标追求、社会矛盾运用、基本依靠力量、政党运作机制等方面并无区别,区别主要是策略方面,其特点十分突出、手法变化很大、灵活性务实性谋略性更强。
一是“台独”的实现形式更加灵活务实。不一定直接“建国”,不一定“法理建国”,不一定与大陆敌对,不一定寻求全面“国际全面承认”(“踏实”地默认有台湾这个“独立实体”即可)。更加务实,暂不求其名,但要求其实。这是大陆崛起、国际现实、“台独”自身长期教训等因素制约下不得已的选择。
二是“台独”的国际路径更加以迂为直。偏重“从国际走向两岸”,不再走先与中国大陆分家,再寻求国际承认的老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配合国际遏华战略,加入遏华战略体系,迎合对付中华民族需要,争取成为国际反华围堵圈中的正式一员。
三是“台独”的两岸策略更加低调温和。不再过分刺激大陆以求岛内认同、凝聚“反中”民意,不唐突突进,尽量避免与大陆迎面相撞、战略摊牌。而是先软化大陆立场,以自认为大陆可以“忍受”的尺度推进“台独”,与大陆渐行渐远。
四是“台独”在岛内的推进路线更加讲求章法。不再重复陈水扁时代用政治动员、“政府”权力强行塑造“台独”体系的老路,而是走“解构—重建—认同—新台湾”路线。从瓦解主要政敌国民党入手,从政治、历史、文化角度解构国民党、“中华民国”、“一个中国”既有体系,再造新的政治认同,进而逐步建构起“新台湾”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体系。“新台独运动” 是战略清晰战术诡诈的“台独”,是先解构既有历史文化社会共识再推动政治“建国”进程的“台独”,是从“和平分立”到“和平分离”的“台独”。
五是推进“台独”的具体作为更加柔软隐蔽。一是以“中华民国是台湾”为指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修宪”、“政治治理机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区划”改革等。“修宪”重在强化“治权台澎金马化”,进一步淡化与大陆时代“中华民国宪法”的传承关系;“政治治理机制”改革重在深化“本土化”,以落实“民主人权”、“公民社会”、“地方自治”等理念为由,强化政治治理的“在地化”机制;“行政体制”改革重在突出“台湾主体性”,切割与大陆的两岸一国关系。二是不遗余力在文化教育领域培植“台湾主体意识”。开动宣传机器,策动学生带头,利用民意做文章,在文化教育的研究、教学、展示、推广等领域连续不断、大力度进行。核心是修改教科书、突出台湾文化、推出台湾语言和文字范式。三是相机在社会领域“去中国化”。包括“政府机构”、公共设施、媒体宣传、官方活动、民间仪式,乃至涉及民众衣食住行的制度、规范、行为准则、言行习惯等等,逐步清除其涉及“中国”、昭示“两岸一中关系”的内容与形式,构建或浓厚“台湾”、“本土”色彩。四是深化“军队台湾化”改造。包括调整台军的政战教育、组织人事、军事战略、体制编制、建军备战、对外合作、两岸互信机制政策等,以及换发各类涉及中国的衣饰标志,更改有“中国”含义的各类符号、命名,重修源自大陆时代的表彰奖励名称规则等等。五是修订相关法律。通过 “修法”、“立法”、“判例”等手段,彻底梳理、清除不利“台独”生存发展、有利统一生根发芽的各层次法律规定,建构“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法律制度体系,拔除对“台独”的法制威慑,并在法律上建立起鼓励“台独”在岛内扎根、成长、壮大的保障机制。还会持续打压反“台独”政党、社会团体及统派。
总之,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推动的“转型正义”,表面上是清算国民党“独裁统治”,实质是借助清算国民党清算“一个中国”。蔡英文就职演说中反复强调,要交给台湾人民一个“新台湾”。不是新“中华民国”,更不是“新中国”。现时的台湾已经实现“民主化”,没有清算的必要。那么这个新台湾概念的“新”字的内涵,就不会是更加“民主”,因为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正常的地方比台湾地区更“民主”了。蔡英文的这个“新”,只能理解为冲着“中华民国”这一“旧法统”、“一个中国”这一“旧宪政体制”而来。任何在台湾岛内长期生活过的人,不会有别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蔡英文的“转型正义新台独运动”的路线图,更像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她要效仿古希腊的帕里斯。
从手段运用的变化看,“台独”大约经过武装暴动、“社会运动”、“法理台独”、“转型正义”四个发展阶段,“转型正义”是最新阶段。早期“台独”分子幻想通过暴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台湾共和国”。1980年代台湾逐步走向“民主化”过程中,转而通过发动“社会运动”扩大影响,争取民意支持。开放选举后,在推动“社运”的同时进入“中华民国”体制,夺取各级政权,再利用政权力量推动“法理台独建国”。2000年至2008年陈水扁“执政”期间碰壁之后,“台独”经过一段被主流民意唾弃的“黑暗时代”。2010年代中期,以“太阳花学运”为标志,新型“台独”异军突起。进入蔡英文执政时代,转而采取 “转型正义”手段推进。这种“新台独运动”外柔内刚,欺骗性更强、危害更大。
“转型正义”将成为岛内局势和两岸关系的一大乱源
随着蔡英文和民进党对国民党追杀的深入,岛内省籍矛盾会重新激化,社会矛盾将再掀政治风暴。
“转型正义”将引起岛内“内战”。“转型正义”涉及特定政党、政治势力、选民群体的生死存亡、何去何从,是“要命”的斗争,关乎政治大方向的斗争。各方必全力以赴,进行你死我活的较量,一场民进党与国民党,绿营与蓝营,和平发展支持群体与“台独”分裂分子,政界与商界,社会不同主张团体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蔡英文当局经济越是搞不好,就越会更积极、更激进、更盲目地推动“转型正义”;越是临近岛内重要选举,“转型正义”将越会成为矛盾焦点,“内战”就会越激烈。
“转型正义”是一场混战。因为“转型正义”,如国民党党产问题,从获得、组成、发展、使用、延续,到对台湾社会和个人的贡献,甚至对民进党支持等等,种种复杂的环节既非“非黑既白”那么容易判别,也牵涉历史上和现实中诸多复杂的政治关系、商业关系、社会关系、两岸关系、国际关系,剪不断,理还乱。靠顾立雄那么一个小班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国民党党产追到深处,便会与岛内全民息息相关,其中人们会发现曾被剥夺财产者,也会发现分到利益者,哪怕是“一杯羹”!受到国民党“不当党产”恩惠者将遍及蓝绿阵营,如何处理?案例追查越深入,事态就会越复杂,矛盾就会越激化。如此一来,蔡英文和民进党所推动的把对方赶尽杀绝的“转型正义”,其结果不一定像其就职演说中声称的那样,“过去的历史不再是台湾分裂的原因,而是台湾一起往前走的动力”。
“转型正义”会“久拖不决”。“转型正义”主要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如果民进党不使用行政极端措施而纯靠“打官司”解决问题的话,一定是旷日持久、劳民伤财。因为在岛内,法律诉讼程式往往是漫长无期的代名词,一个官司打上它三年、五年十分正常;具体案例的复杂情况,需要时间来厘清;法律问题与社会矛盾交织,需要时间化解;街头活动、维权抗争,会增添事态发展的变数。而假如国民党再次重新执政,“转型正义”这场戏怎么唱下去?必有新的斗争。“转型正义”启动之日,台湾政坛永无宁日之时。
“转型正义”重新激化省籍矛盾。省籍矛盾向来是台湾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在民进党长期误导下,随着“2·28事件”及两蒋38年“戒严”统治相关档案的进一步披露,势必再次挑动起岛内这根最敏感的神经。
“转型正义”恶化民进党政商关系。民进党从“党外”时代开始,便结成一定政商关系。随着逐步赢得各级政权,政商关系跨越蓝绿,更加复杂深厚。民进党是资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选举是“选票+钞票”,仅靠吴澧培这样有限的“台独”资本家的支持远远不够,也不可持续。民进党离不开岛内工商界“奶水”,支持国民党的工商企业也可能支持了民进党。“转型正义”固然将暴露国民党的政商关系,但也会暴露民进党的政商关系,导致岛内工商界风声鹤唳、投鼠忌器,对民进党怨气冲天。
“转型正义”向社会灌输恶质道德。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道德体系本来就有其地域特点,遂有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有的放矢”。假如“阴险狡诈”、“功利主义”、“偏激主观”、“不择手段”色彩浓厚“转型正义”持续在全社会推进,也会形成一种对岛内民众的思想道德再教育。国民党被全盘否定,“中华民国”、“一个中国”、“国家统一”道义被抛弃的同时,反侵略、反殖民、温良恭俭让等,也会同时被批判,最终形成反人类普世价值的全民道德观念。届时,这样的台湾将被整个中华民族、国际社会主流所不容。
“转型正义”危及两岸关系。“转型正义”是“新台独运动”,祖国大陆不做壁上观,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将是严峻的、严重的、严酷的。
“转型正义”可能成为民进党的“滑铁卢”。蔡英文和民进党原本想通过“转型正义”将国民党一举歼灭,形成民进党“一党独大”、“江山永固”、“台独呼之欲出”之势。但正因为“转型正义”的复杂性,正因为“转型正义”动机的不纯性,正因为“转型正义”推动时机的不当性,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有可能陷入进退失据、骑虎难下的困境。如果旷日持久的混战结束遥遥无期,岛内民众总有厌烦的一天。阴暗的动机不会导致阳光的结果,这是历史的规律。随着经济下滑、社会扭曲、人们思想的混乱,事态会越发严重。或者是党务改革后的国民党,或者是新生政治力量,都会成为民进党的强敌。
面对民进党如此的阴险狡诈的行为,两岸人民要保持高度警惕,不为蔡英文和民进党的“脉脉温情”、花言巧语所欺骗。两岸人民应当遏制,必须遏制,有能力遏制蔡英文和民进党的倒行逆施!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10月号,总第22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