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6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孙明春:不能对疫苗推动经济复苏过于乐观
http://www.CRNTT.com   2021-01-31 09:56:00


  中评社北京1月31日电/刚刚过去的2020年,被形容为"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经历了新冠肺炎肆虐、地缘政局动荡、经济大幅波动等考验.....不过,随着疫苗推出和应用,全球经济或将迎来复苏的曙光。

  然而,希望很美好,但全球目前对疫苗的效果以及病毒变异的速度仍处于摸索阶段。整体而言,全球在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下一步将何去何从?对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中国而言,在2021年是否将继续引领世界复苏的脚步?今年中国GDP增速是否能继续保持一枝独秀、遥遥领先?投资者又该如何从中抢抓时机进行投资布局?

  就上述一系列问题,《投资者网》专访了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

  孙明春,曾先后任职于雷曼兄弟、野村、大和等外资投行,分别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及中国研究部主管等职务,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疫苗推动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4%—5%。"孙明春向《投资者网》介绍说。

  他表示,虽然受新冠疫情冲击,但中国经济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其他主要经济增速都处于负增长,"展望2021年,伴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各大经济体的政策、投资等将回归正轨,企业经济不断复苏向好,预期各国经济会出现较大反弹。"

  在"后疫情时代",疫苗接种的成功与否,与全球经济的复苏息息相关。对此,不少经济学家、研究机构发表观点认为,疫苗的推广接种对今年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疫苗的出现将令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同时,疫苗对于对外开放、国际交流都有一定影响。"孙明春认为。

  但他也不无担忧,"首先,疫苗会以多快的速度在全球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中推广和接种;其次,疫苗的有效性有多高;再者,疫苗对于病毒变种的抵抗力有多大,是否会像普通感冒医疗打了就管用,还是会几天后出现变异,需重新进行研发?因此,就现在而言,全球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情况下,我们对于经济还不能过于乐观。"

  孙明春向《投资者网》表示,"在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的形势下,很难预期全球其他大国经济能否回归至2019年前的水平,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可能到2021年年底,其经济活动水平依然恢复不到2019年水平,它需要更长的时间,预计2022年才能恢复至2019年前的的水平。因此,综合来看,在如今全球经济出现反弹的市场共识下,我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整体表现肯定超过2020年,但这并不值得过于乐观,我们仍要多关注经济复苏中可能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风险与挑战。"

  在全球动荡局势的大背景下,美国大选的激烈竞争亦吸引全球广泛关注,最终以拜登胜选告终。不过,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将会带来的新动向,又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拜登采取的政策不会比特朗普受更极端;其次,从特朗普时期的极端态度转向温和态度,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没有大家预想的快,一方面,它有可能会基于特朗普现有政策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需要中国作出更多的承诺或行动;另一方面,或许只有中国做出更多的回应,拜登政府才有可能把特朗普的极端政策逐渐转变回正轨。"孙明春表示,"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我们不能过多的期望拜登上台后,在经济方面会得到一个特别直接的利好影响。"

  孙明春强调,比较值得期待的是,拜登上台后中美之间在未来可能会恢复一些沟通交流的对话机制,为未来3至4年的中美关系正常化铺路。同时,短期来看,2021年中国将从中得到受益,预期年内可能会有部分关税会下调。

  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回归7%—8%

  回顾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对2021年中国经济的预测中,目前不少机构,包括德银、大摩、高盛等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均在7%—9%。

  就此,孙明春向《投资者网》表示,"我预期是中国经济2021年将增长7%—8%。"

  孙明春对于中国经济2021年走势持乐观的态度,"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第一时间采取的防疫及管控工作都得到外界认同,中国也是在全球经济体中最早复苏的国家,海外由于受疫情冲击,供应链受到影响,许多订单从海外流向国内,中国出口在去年整体表现超过预期,而我们也留意到,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更令人担忧。"

  孙明春进一步分析指出,原因在于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海外疫情多长时间能得到控制,从疫苗投入应用到推广再到大面积接种需要多长时间,上半年全球疫情是否仍存变数等等。就外部而言,一个不确定性是经济在后疫情时代何时能恢复正常?疫情若逐渐得到控制,中国在今年因疫情拿到的订单或将随着海外供应链恢复而出现下降,"综合来看,预期中国明年经济依延续高增长态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但除此之外,我们依然要多关注背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孙明春认为,中国经济同时还有两大看点: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由东盟于2012年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它不仅是中国经济融合和对外开放一个重大机遇,还能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其助推作用;二是在中国"十四五"规划中,承诺的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孙明春向《投资者网》指出,"碳中和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存在很大挑战。从经济增长角度而言,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高增长状态,碳排放依然会增加,而当下为实现目标,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量不但不要增加,还要在2060年的把它实现净排放为0。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需要将现有的碳排放量降下去,包括新增加的经济增长出现的碳排放量。因此,虽然新目标提出至2060年,有40年的时间,但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2014年,中国展开一轮环境污染治理,六年后,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着成效。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在未来也将呈现这样的趋势,但这是一个长期任务,我们可以将大目标分解至一年一年来逐渐实现。"孙明春表示,"正如'十四五规划'中所言,预期节能减排领域在未来将出现较多的规划,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关于碳中性的承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行业变革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但需指出的是,这个目标存在利弊优势,新目标在推动经济迈向转型步伐时,亦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有些行业可能会因此而催生或者发展壮大,有些行业或将被淘汰。因此,未来RCEP和碳中和两大亮点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对于中国2021年的经济展望,孙明春用"回归正轨,更上一层楼"以表祝愿,希望中国经济不只是水平提升,经济质量也能再上一个阶梯。

  财政货币政策的"积极+略紧"组合

  央行对于2021年的工作任务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从2018年的"合理充裕"到"合理适度",这一转变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同时,随着国内经济逐渐复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2021年将如何发力?

  "货币政策,当前的共识是今年的货币政策会偏紧一些。"孙明春表示,"事实上,货币政策在这几年一直都保持这比较适度的政策,基于此,我们很难预测明年它到底是宽松还是偏紧的程度,基本上M2减GDP的增长这几年都处在0附近波动,而2020年由于疫情突发、大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一定的货币投放,M2增加10%以上。但与之对应的是GDP的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收缩,因此,去年的M2减GDP的缺口表现更大,但今年由于各行业基数等原因,预期GDP增长可能在7%~8%以上,假如通货不紧缩或者存在略有通胀,可能会达到8%~9%或者8%~10%水平。"

  孙明春指出, 今年M2即便是处于10左右水平,超额流动性总体水平也在0~2附近,同时,还有去杠杆防风险的三大攻坚战目标,预计2021年的货币政策将呈现出"既不会很紧、也不会很松"的状态,但整体会比今年紧,"由于央行具有高度灵活性、务实性、适度原则,因此,如果2021年经济向好,我认为央行确实没有再宽松的必要,而如果说今年海外复苏不及预期,国际金融市场由于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不排除出现其他的情况,但整体上,央行在过去4年来都秉持着一个比较适度的政策。"

  除了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在今年将出现哪些变化,亦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

  "预期2021年财政政策会比较积极,但程度不会高于2020年。事实上,我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一些,尤其是家庭部门,可以给予一些中级收入的家庭更多的支持。"孙明春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不能太早的退出,另一方面要做好灵活应对的准备,对中小企业、困难家庭起到金融支柱的作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