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中评社 海涵摄) |
中评社北京5月12日电(中评社报道组)5月11日下午,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思想者论坛:日美峰会与台海地区形势”在中评社北京总部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王伟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唐永红,上海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研究员包承柯,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信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林光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参与研讨。王键主持是次会议。
与会诸位专家分别从两岸关系与台湾政局、两岸民间交流、大陆对台政策、民进党大陆政策动态、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日台关系等多个维度,对两岸关系展开了全面、详尽地研判。
王英津表示,目前台海局势的总体特点是“四个加剧”,一是促统与拒统的矛盾在加剧;二是“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在加剧;三是两岸民众的情绪对抗在加剧;四是外部干预与反干预的矛盾在加剧。当下有三个因素使得台海问题更趋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分别是:两岸对抗、中美博弈、亚太格局变化、世界秩序变动四者相互叠加;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的干预和介入;东海、台海、南海的三海联动和搅动。尽管台海形势复杂严峻,但大陆反“独”促统的力度并没有减弱,相反,在某些领域还有所加大。随着美国对大陆挑衅的升级、美国拉拢台湾对抗大陆动作的增多和升温,引发台海冲突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到目前为止,美国拜登政府仍在继承特朗普政府时期逐渐蚕食一个中国的政策,但没真正突破一个中国的既定框架。不过,不能排除未来有突破的可能性。随着两岸关系恶化,以及美台关系的进一步提升,美陆台三边关系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为此,如何应对突发风险,就成为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
王伟男围绕两岸民间交流的历程与现状、当前形势下如何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问题展开讨论。他认为,两岸民间交流的范围包含贸易、投资、旅行、求学、通婚、探亲等活动,以及半官半民的海峡论坛、城市交流等。多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由于两岸在意识形态和基本制度上存在根本差异,两岸民间除了在经贸领域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相互依赖外,两岸民心实际上呈现出渐行渐远的态势。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民间交流除贸易以外的其他许多方面已经转趋收缩,新冠疫情对这种收缩趋势更是雪上加霜,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两岸贸易创新高、其他许多领域创新低的吊诡局面。其实从1980年代末两岸开启交流交往以来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人员交往的日益扩大,两岸物质关系和民众物理距离的拉近,并不必然导致两岸精神关系和心理距离的拉近。因而他认为,要想更有效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比经贸关系、乃至更广义的民间交流更具决定意义的,是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两岸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建立于这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之上的基本制度的差异。长期以来,大陆方面比较强调两岸“同”的一面,台湾方面比较强调两岸“异”的一面。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强调“求同存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增同化异”,因为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融合发展,其本质就是一体化、趋同化。即使讲“包容”,也要在差异不大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