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推动中国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http://www.CRNTT.com   2019-07-11 10:36:30


推动中国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
  中评社北京7月11日电/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深度工业化,推动中国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盛朝迅文章表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所谓“深度工业化”,是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工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发展的植根性强、产业链话语权强、附加值高、质量和品牌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种快速的工业化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质量提升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以初级加工和简单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复杂加工不足。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很突出,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处在工业化中期。

  文章指出,破解这些难题,可考虑通过推进深度工业化,发挥中国制造业体量庞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营造有利于要素优化配置和领军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化向高级阶段迈进,实现由简单加工到复杂制造,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

  第一,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聚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和突出矛盾,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厚植科教基础,强化人才支撑,夯实制造强国的根基。

  一是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整合资源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完善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试验检测数据和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积累。二是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企业主导、多方参与、成果分享等模式构建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在事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重大技术、事关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卡脖子”技术、事关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原创性前沿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继续加大开放创新,强化国际协同创新和技术合作。三是加大人力资源要素培育,着重解决教育脱离经济发展以及高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通过改革人才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快培育引进一大批有经验和影响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一批应用技术大学,增加通用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培养更多学习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劳动者。

  第二,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促进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深度应用。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让智能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普遍形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拓宽信息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的应用。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推动人工智能、5G、生物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产业化发展。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探索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制造服务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高端咨询、检验检测、品牌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完善融合发展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和综合性园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第三,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供应链体系,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

  一方面,要推动制造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稳步增加高技术产业和复杂加工比重,不断提高产业链控制与主导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工业冠军企业和品牌。既要把重点企业发展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技等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还要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规范生产流程,细化管理标准,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此外,还要围绕中国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等,加强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投资和产业合作,优化供应链全球布局,增强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

  第四,优化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中国四大板块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明确各自的战略重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协同联动发展。

  比如,东部地区可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通过创新提升工业质量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部地区可选择发展基础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中等城市,积极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在资金、技术、土地供应、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以创新驱动、智慧高效、绿色低碳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逐步形成一批新的国家工业基地;西部地区可考虑以西南地区为重点设立制造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标准“走出去”,着力打造跨境制造业合作产业链;东北地区应发挥所拥有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优势,对关系国家安全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开展集中力量攻关,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