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宏表示,两岸的未来是把握在青年手上的,三年前台湾开放陆生来台攻读学位,我认为这是极好的一种尝试,因为我们不是观光客,我们是跟大家生活学习都在一起的“新台湾人”。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景点,我们还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台湾社会,真真切切的台湾民情,而这正是我们推动两岸和平的根本动力!如果我们对彼此缺乏了解,那么就谈不上理解,虽然理解也不就等于认同,但是如果缺乏了解的基础和努力,那么新的一代和平谈判的基础也就不具备了。我认为诸如此次两岸统合学会举办的这种青年政治对话论坛就非常有必要,两岸的未来要对话,不能逃避,因为两岸问题是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面对它,认识它,处理它,最后才可能一起走向和平共荣的双赢局面。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学会会长邓维农表示,诠释两岸关系如以历史的脉络视之,其确实为中国内战的产物,再以宪法的角度观之,两岸确实都属于中国,大陆台湾互相分享主权,但是治权不相隶属,但如果不从政治角度两谈两岸关系,而是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来谈个人对两岸关系的观感,我自己有很多大陆朋友,也有很多朋友到大陆念书,我们几乎无所不谈,也常常谈到政治问题,我们都认同虽然两岸有政治制度上之不同,但都一起分享共同的历史记忆、情感,也都希望两岸能够和平发展、中华民族能够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邓维农表示在我们年轻人这一个世代,如果不被有心人士刻意操弄,两岸年轻人其实是不会有这些意识型态的问题的、而是非常亲近的,然而有些同学认为台湾的制度比大陆好,但我认为我们可以自豪民主,但不能过分自信,台湾民主需要深化,我们也得知道民主政治制度并非普世价值,他只是一种政治制度,每个国家有符合其国家的制度,我们都需要互相尊重、借镜,抛弃意识型态的斗争与政治人物自私的操弄!年轻人将在两岸关系的走向中扮演重大的角色,未来是我们两岸年轻人的,我衷心的同学们不管什么科系都可以一起来关心此议题,并希望北京与台北能够避免彼此的对立、敌对,而是可以以兄弟情谊互相照应、彼此合作、共同打拼,试想皆为全球前二十大经济体的两岸,如果能抛弃成见,共同努力,那么中华民族将会有多伟大的前景。
台湾大学台陆学生交流协会会长潘忻人以其亲身经历表达看法,他说,二月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赴陆参访团,有幸到北京的国台办参访,出来和我们见面座谈的是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我们团选出了几位代表向叶副主任提问,其中一位问的是台湾媒体在大陆新闻自由的问题,问的内容不是重点,但那位同学在叙述中不断用“中国”这个词作指称,提问完叶副主任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幽默的指出:“这位同学你可能很无意地用‘中国’这次词称呼我们,但这里是国台办,我们有自己的立场。建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用语背后的涵义,不要随便使用。”,在场的各位都是两岸交流的老手,都知道“中国”、“中国大陆”、“大陆”、“内地”这几个词的使用,在正式场合中背后代表了对两岸关系的不同逻辑,在张亚中老师的理论中,是属于法人认同或文化认同的范畴,可是以一个对两岸关系不太熟以及对政治不敏感的台湾青年来讲,台湾各个不同媒体使用的“中国”、“中国大陆”指称,对他们而言,都是同样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