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云经济”热起来,为疫后经济发展“敲黑板”
http://www.CRNTT.com   2020-05-30 08:13:48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疫情期间,湖南省新建转产扩能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基本采用全自动化设备,湖南社区电商兴盛优选店新增用户量是平时的4倍,日均订单量超过700万单……”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工信厅厅长曹慧泉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细数湖南数字经济的战疫实例。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的逆势发展是这次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云医疗、云教育、云办公、云逛街、云健身等在疫情期间红火起来,线下经济转型线上、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被迫之举,催生了富有生机的“云经济”,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肯定了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给疫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敲了黑板”“划了重点”。

  疫情期间,数字经济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凸显出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潜能显现出来。比如,有的餐饮企业靠外卖实现了自救,有的制造企业受益于数字化技术支撑的高度柔性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实现快速转产。

  这给出了疫后经济发展的启示之一:从短期来看,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在帮助线下经济度过疫情危机的同时,自身迎来发展契机。长期来看,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很多代表委员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认为,在线新经济与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启示之二:政策支持、服务、引导,至关重要。从“促进”到“壮大”再到“打造新优势”,今年已是数字经济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疫情之下,数字经济之所以能够及时发挥作用,是由于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发展数字经济。以外卖为例,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3.98亿,占网民整体的44%。数字经济支持下的外卖平台提早培养出外卖用户和订餐习惯,才可能在疫情期间发挥助力餐饮企业的作用。

  而政策的有效引导作用在现实中也有典型例证。比如,疫情期间,上海发布了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方案,明确“无接触”配送、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零售等12个重点领域,这给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明确的方向。

  启示之三: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不是“两张皮”,传统制造业是产业基础,数字经济要助力其转型升级,二者在融合发展中才能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新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之所以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赋能传统产业,二者融合发展,才产生了双赢的效益。以直播带货为例,新的售卖形式拓宽了销路,但是如果没有生产,便无货可带。

  如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则是一个全新课题,挑战不少,而我们的经验不多。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就提醒公众,一方面,城乡数字化发展存在基础设施差距;另一方面,数据资产积累薄弱、数据安全亟待保障。显然,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晰,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企业以更大的勇气付诸实践和摸索,也需要相关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张考卷的难度不小,而我们正走在希望与挑战同在的探索之路上。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杜鑫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