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逆周期调节政策需要更大力度更具针对性
http://www.CRNTT.com   2020-05-10 07:39:12


  中评社北京5月10日电/5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支持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推出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

  此前于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当前,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日前,《金融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连平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宏观政策逆向调节需要在加大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关注中小微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实际困难。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冲击,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而随着国际疫情发展,中国面临新的压力。在此前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基础上,我们应如何实现迫在眉睫的“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目标?

  连平: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为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度回落,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大扩张力度。中国财政良好的状况在全球位居前列,政府债务率不高,只有不到60%,低于国际警戒线;而美国、欧洲大部分国家已达到100%以上,日本更是在200%以上。中央和地方仍有大量闲置资金可以运用。

  2019年末,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达到约35万亿元,占银行业存款的比重约达15%,为历史最高水平。如果能调动其中的10%,就是2019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250%,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财务资源。除此,中国政府还拥有股份和土地等其他形式的资源,因此中国有能力承受财政的进一步扩张。未来财政要继续支持投资,包括新型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支持消费;2019年推出的减税降费举措要继续落地,而且还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新的减税降费措施。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还可以进一步在这么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可以考虑计划的预算财政赤字从2.8%提升一定的百分比。二是发行疫情特别国债,通过建立疫情中小企业纾困基金、贫困补贴与消费启动基金专门用于疫情冲击的主体救助,同时充实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三是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四是继续挖掘财政性的、趴在账上的资金,发挥好闲散资金的作用。五是财政将运用定向减税、发放补贴、贴息等方式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微观主体,防止出现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和失业。

  《金融时报》记者:有人担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能会演变为“大水漫灌”。您认为该如何避免政策的“短刺激”留下中长期后遗症呢?

  连平: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疫情几乎使经济一度陷入“停摆”;同时,中国经济又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着深水区推进,这就使得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的举措非常有必要,我们要找到准确的抓手。

  例如,“新基建”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领域以及新型城镇化,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兴领域,就是一个有力抓手。但要在实施过程中避免重走“四万亿”刺激老路,应该从三个层面入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