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脱贫考核不能仅盯数字
http://www.CRNTT.com   2020-01-14 08:58:04


  中评社北京1月14日电/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些天,各地区脱贫的消息多了起来。有的省宣布贫困县全部摘帽,有的省公布了贫困户的数据仅剩个位数。人们一方面为脱贫攻坚成就而倍受鼓舞,另一方面也“犹疑”脱贫衡量标准,是不是一定要具体到个位数。这其实提出了一个脱贫标准问题。

  从2017年江西井冈山市第一个脱贫摘帽以来,这几年陆续有几百个县市经过考核验收,退出了国定贫困县行列。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整套衡量脱贫工作的标准。这些标准里,有许多是量化指标,必须以数据来衡量。可以说,如果一个地方脱贫攻坚工作达不到要求的数据标准,这里的建设成效一定要打折扣。完成一定的数据指标,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衡量脱贫成效不能仅盯数据,脱贫考核不能拘泥于数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集全社会力量开启脱贫事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大。脱贫攻坚事业经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了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对脱贫攻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前些年我国确定了15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几年,根据脱贫攻坚的进程,我们贯彻精准扶贫的政策思路,向深度贫困进军,明确了“三区三州”是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盯住深度贫困地区,多方用力,保证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预期成效。

  无论是连片贫困地区,还是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脱贫攻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怎样衡量脱贫成效,如何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需要一整套评价标准。因为脱贫在每个地方的重点内容不同,衡量脱贫成效也不能简单地用一把尺子、一套数据来完成。

  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村容村貌到贫困户增收,这些年来脱贫工作几乎是地区发展最重要的工作。脱贫攻坚的成效直接体现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脱贫攻坚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这些地方,可以说每一个村落里都能看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这些地方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发展的条件还比较脆弱。衡量这些地方的发展成效,既要看到整体变化和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要具体落实到户,仔细分析每一个贫困户的收入情况。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达标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贫困户脱贫的巩固程度,防止返贫。

  在东南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贫困的分布是分散的,人们叫作“插花式贫困”或者“边角扶贫”。这些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看上去是“插花式”的,实际上要解决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要消灭各个角落的贫困,不让一个人掉队,提高整个社会发展水平。衡量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脱贫成效,就不能简单地以一个收入数据或者仅仅是做一个“两不愁三保障”的“算法”,折算成经济数据来对比。对这些地方的脱贫成效,要看到“最低的那一个”,看到发生在角落里的变化,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平衡发展。

  如果我们仅仅是盯住数据,把考核工作简单化为“数据”达标,忽视了扶贫工作的地区性差异,难免不是刻舟求剑。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永刚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