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再不能让房价透支经济
http://www.CRNTT.com   2019-12-13 09:11:32


  中评社北京12月13日电/年底,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总会出现一些异动。据媒体报道,张家港市近日传出解除商品住房限售2年的消息。该市之前规定,自2017年8月27日起,取得不动产证未满2年的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不得转让。

  商品房限售,主要是为了抑制擅长短时操作的投机炒房行为。在所有调控手段里,限售的力度是最弱的,它是配合其他手段(限购限贷)一起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从实际效果看,取消限购对市场基本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一年前,山东菏泽取消限售,虽然舆论一度哗然,但今年该市房地产市场仍很稳定。所以,我个人建议,大家对这种城市微调、对市场大势无关宏旨的事情就不要大惊小怪了。

  但另外一个现象却值得警惕,那就是深圳佛山地区房价正在上涨或面临上涨的强大压力。

  据我们记者报道,深圳前海豪宅招商领玺11月28日开盘,均价10.8万/平方米,456套房源当日早早售罄;前海豪宅颐湾府11月30日开盘,均价10.2万/平方米,367套房当天售出322套,去化近九成。龙光玖龙台二期地处偏远的光明新区,均价4.8万/平方米,装修费另算,750套当天全部卖完。

  深圳新房因为限价,想涨也没得涨。但二手房就涨你没商量。11月11日,深圳调整普通住宅标准,为此业主转让住宅后缴税额将减少。次日,二手房业主即纷纷跳涨,将减出来的20万左右税额都给吃掉了。与上半年相比,前海二手房均价从8万/平方米涨到接近10万/平方米,宝中均价从7万涨到9万/平方米。据中原地产统计,11月,深圳二手房成交突破8000套,环比增长11.84%,同比增长91.93%。这种增幅为此轮调控以来罕见。

  佛山11月29日出台新政,在佛山工作、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这被认为是部分放松限购。原本佛山楼市竞争激烈,销售清淡,打折促销现象常见,通知发布后,不少项目取消了此前的价格优惠措施,也有一些项目准备涨价。

  我以张家港和深圳佛山为例来说,是想强调它们所在的区域,一个是长三角,一个是珠三角。这是两个经济实力和潜力都非常强劲的区域,也是我个人最看好的价值区域。

  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很多朋友没有细看这个方案,更不会去想10年后长三角会变成什么样子。从城市群的角度看,以上海为中心,杭州苏州无锡南京等共同支撑的长三角城市群,一定是全球最有经济活力的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里,城市与城市之间,中心城市周边,大批中小城市、城镇,未来10年将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那些价值洼地将被填平。一体化是市场的一体化,也是价值的一体化。那时你会看到,长三角的城市与乡镇,将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与乡镇。

  珠三角的地区差异要大于长三角。我个人觉得,深圳与佛山,是珠三角最值得关注的两个城市。佛山是受益于广佛同城化,各方面在迅速追赶或与广州拉平;深圳除了是科技创新城市,未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当然是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请千万不要低估这个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意义。

  先行示范区对于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间接上,也将提升包括不动产在内的区域价值。值得提出的是,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土空间规划影响,深圳的建设用地与庞大人口需求的矛盾一直都存在。这也是深圳房价上涨的内在冲力。

  由于供应极为有限,深圳房价再贵也有人买。前面提到的几个豪宅项目,卖得那么好,并非偶然。要不是限价,单价15万也有大批人买。这样的售价,我所在单位的年轻同事,以目前的薪资水平,100年也买不起。但年轻人才是城市的希望,是创新和创造的未来,必须让他们有房可住。商品房买不起,就要有轮得上安居房的期望。但深圳又是人多地少,所以从长远看,深圳这样的城市应该尽快考虑其国土发展空间的拓展问题。

  短期内,深圳(以及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必须坚持调控,丝毫不能放松。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确实会提升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价值,但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能让房价透支这个城市的经济,透支这个城市青年的未来。

  长三角一体化亦是如此警醒。虽然张家港取消限售对当地的房地产大局无关紧要,但不能再放松限购。其他长三角城市也必须在可见的将来,坚守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长三角一体化将给这个区域带来无限想象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提升,但再也不能重复过往的老路,房价先涨而且一涨不回头。多年负重不堪的房地产调控史已经表明,所有的房价透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进而,房价透支也将极大地伤害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了一份《中国住房发展总报告》,我个人觉得它总结2016年10月此轮房地产调控以来的经验,有两点讲得很好。一是中央坚定决心和保持定力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关键。二是将落实地方的主体责任上升到政治高度是调控效果明显的关键。这两个“关键”,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直到新的房地产制度建立并初见成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一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