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精准对接供给与需求
http://www.CRNTT.com   2019-02-17 08:26:59


  中评社北京2月17日电/你想象中的乡村戏台是什么样子的?

  春节期间,网络上一段秦腔表演的视频火了:石头垒高台,土墙一围,棉布一搭,就成了露天戏台。漫天黄沙飞扬,演员们却行头齐整,卖力唱着粗犷的曲调;“站客”们看得津津有味、连声叫好。

  在平均海拔2430米、条件如此简陋的甘肃陇南扎嘛拉村里,村民们为了一台社火戏总是这么“拼”。原生态的舞台、接地气的唱法令人动容,置身其中的乡亲们,传递出一种质朴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面对日益丰富、逐步升级的农村文化需求,如何建立健全基础文化设施,同时培育一种更有品质的乡村生活方式与价值信仰,以充盈乡亲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建好“戏台”是开始。曾几何时,村子里的文化阵地无非“老三样”——露天电影院、乡村舞台和说书场,活动通常人气爆棚,但不是“看了这场没下场”,就是“想吃包子给馒头”,总量偏少、种类单一。

  如今,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各地在探索实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建设,补齐供给短板。甘肃实施“乡村舞台”项目,建起一个个有书读、有戏看、有科普培训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浙江文化礼堂、安徽农民文化乐园、山东文化大院等惠民工程纷纷落地;“村晚”、农家健身舞、广场文化周等多彩活动,在街头巷尾、农家院舍蔚然成风。

  用好“戏台”是关键。今天的乡村,文化大餐“上桌率”越来越高,追求一步到位,往往很难“对味”。很多人有如此观察:比之高大上的剧院,有时乡村戏台反而人气更旺。为啥?舞台是村里的、演员是村里的、观众是村里的,甚至演出的剧目也是村里代代流传的本子……农民“按需定制”文化服务,以文艺的方式整合家乡资源、讲述乡村流变的故事,不愁没好戏,更不怕没人看。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生命力,得看“有没有”,还得看“好不好”“准不准”,拴不拴得住乡亲们的心。精准对接文化供给与时代需求,持续不断地注入原汁原味的精神文化养分,才能让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加充沛。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圆圆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