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连遭做空 中概股应对“后瑞幸时代”
http://www.CRNTT.com   2020-04-15 10:10:38


 
  至于做空的效果,也许并不会出现像2011年那样“报告一出,股价一泻千里”的现象。

  首先,从上市公司层面来说,2011年那场“大猎杀”,是中概股首次集体经历大规模的做空,根本没有应对做空的经验。在当时,很多被“误杀”的公司都是因为对美国信披制度的“水土不服”,从而导致无意“瞒报”。证券时报记者对浑水、香橼等做空机构在2010年至2012年中,选取的标的公司进行大致统计,发现这些公司基本都收到过SEC向公司高管发出的意见信。SEC意见信类似于中国的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问询函,不过SEC意见信针对的是企业信息披露准确性和合规性的情况。

  中概股公司对美股信披制度的不熟悉,使得做空机构很容易找到“漏洞”,即使做空报告不那么专业,也能取得压倒性胜利。在2011年,美国香橼研究公司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他们的报告也曾被质疑不专业,但是被起诉的官司从来没输过。

  如今,中概股上市公司及相关中介,对于被做空已经不像当年那样“白纸一张”,随着近些年做空案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也越来越懂得如何应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梳理2015年至今的做空案例发现,做空效果确实越来越“不灵”了,大部分公司都是在短期出现下跌后,迅速反弹。对于基本面良好的公司,甚至出现了“做空日小幅下跌,第二日强势上涨”的现象。

  例如,在2019年3月6日,做空机构GMT Research发布做空报告,一次“炮轰”五家中概股公司——京东、阿里巴巴、58同城、中国交通建设和蒙牛乳业。第二日,这些股票虽然都出现了小幅下跌,但是不久后立刻恢复,股价表现强劲。即使在经历了美股的集体暴跌后,截至记者发稿,阿里巴巴股价与做空日相比仍上涨了7%,京东则涨幅超过了40%。

  某位负责多家中概股上市公司PR和IR的机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相比2011年,金融市场现在对做空报告的敏感度确实在降低。一来是做空报告良莠不齐,二来是大家已经身经百战。”他略开玩笑地告诉记者:“当年的中概股都没有经验,被做空机构按在地上打,毫无还手之力。”随后,他进一步说:“现在被出具做空报告后,我们越来越知道如何去和市场沟通、回应市场关切。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问题,信披也相对透明,短期的情绪冲击后,投资者会回到理性状态。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股东增持、回购等方式,给市场增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