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科技考古的发展与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0-08-09 11:51:03


  中评社北京8月9日电/据人民网报道,作为一门致力于通过揭示过去启示未来的科学,与科技的不离不弃,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今年是考古学家夏鼐诞辰11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70周年,当年率先在国内成立的科技考古中心也度过了25岁生日。夏鼐对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他对科技考古的倡导和实践则直接影响了中国考古学今天的面貌。

  大家最常提的是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的例子。翻阅夏鼐的日记可以看到,1954年8月22日,他阅毕美国科学家利比的《放射性碳素测年方法》。1955年,夏鼐就在国内的《考古通讯》上首先介绍了这种方法的重要性,指出它的出现可使史前考古的相对年代转变为绝对年代。从那个时候起,他便想着在国内尽快建立这样的科学实验室。195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仇士华和蔡莲珍被引进到考古研究所,筹建碳十四断代实验室。1965年5月,碳十四断代实验室开始测定第一批标本的年代数据。1972年《考古》杂志复刊后的第1期,就公布了第一批测定年代数据。后来,夏鼐于1977年发表了《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文章,第一次根据当时已有的年代数据,进行了中国新石器文化谱系的探讨。这对于旧石器晚期以来中国史前考古的年代框架的建立,功不可没。

  上个世纪40年代夏鼐在西北考古时,就曾请植物学家对自己所发现的敦煌汉简切片进行树种鉴定,来判断是当地的杨柳科还是不产于本地的松柏科。如果不产于本地,取材会相对困难,故不小心写废掉的简会削薄后再次书写。而竹简的话,来源就更远。这些内容在他后来发表的文章《新获之敦煌汉简》中可以看到。

  在夏鼐身边工作多年的王世民回忆,当年夏鼐还曾坚持不懈地请人对宜兴周处墓出土金属带饰重新进行全面的鉴定,前后历经20多年,纠正了“西晋时期已知冶炼金属铝”这样的误判。还有一件事显示了夏鼐对科技考古的重视。1972年,在河北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围绕这件中国冶铁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物,学者们对其使用的铁究竟是来自陨铁还是人工冶炼展开了讨论。夏鼐对河北博物馆“古代熟铁”的鉴定结果持怀疑态度,将工作报告发表在《考古》杂志的同时,专门写了一篇“读后记”,附在河北博物馆工作报告后面,明确指出,根据已做过的化学分析和金相学考察,似乎并不排斥陨铁的可能。他的根据是,陨铁特征是含镍较多,而冶炼的铁一般含镍极微或完全没有,报告中的一个小试样是含镍1.76%,这是比较高的,在一般冶炼的熟铁中罕见。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