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社记者专栏 ->> 黄筱筠 】 【打 印】 
促蔡柯合作?许信良演讲肯定蔡柯两岸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9-04-24 00:30:12


许信良今天出席台北市政府演讲美中关系与两岸关系。(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4月24日电(记者 黄筱筠)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23日应邀到台北市政府“大陆事务暨两岸交流实务研习会”演讲,题目为“美中对抗与两岸关系”。他在演讲中提及,台北市长柯文哲的善意,让台北和上海的城市论坛可以继续举办。柯市长从来不谈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而蔡英文的理性确保了寸步不让的主权立场,并不伤害台湾的经济。他说,蔡英文和柯文哲都是具有高度智慧的领导人。“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就两岸关系而言,两位都是卓越的领导人。

  以下是许信良演讲稿的全文:

  公元前 431年到公元前404年,正当中国的春秋时代,古希腊城邦世界爆发了以斯巴达为首和以雅典为首的两大集团的争夺霸权之战。三十年战争的结果,虽然斯巴达获胜,其实两败俱伤。曾经辉煌灿烂的,民主繁荣的古希腊城邦世界从此没落,不到百年,便臣服于来自北方的比较野蛮的马其顿王国。

  曾经亲自参与这场战争的杰出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真研究这场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大战,得出这样的结论:使得这场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美国当代杰出的战略学家、哈佛大学“甘乃迪政府学院”的创办人艾里森教授,把修昔底德的结论称作“修昔底德陷阱”。就是说,新兴霸权大国的崛起,以及这种崛起在既有霸权大国引起的恐惧,必定引发战争。

  艾里森教授于前年5月出版“注定一战”, "DESTINED   FOR   WAR" ,认为当今的美中关系正走向“修昔底德陷阱”。

  艾里森教授的警告,完全被特朗普政府所接受。前年底发表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报告”以及去年初发表的美国国防部“国防与安全报告”都把中国大陆称为“战略对手”,而不再是以前的“战略伙伴”,或“建设性的伙伴关系”。特朗普总统在去年的一次演讲更明确指出:美中贸易战的目标,就是不让中国大陆继续崛起。

  所以,问题不在庞大的贸易赤字,而在潜在的霸权之争。当然,美国也不可能忽视严重的贸易赤字。2017年,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货品贸易赤字是3752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货品贸易总逆差的 46% 。美国对中国大陆出口货品1304亿美元,对中国大陆进口货品5056亿美元。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高压之下,美中贸易战极可能以中国的让步妥协暂时休兵。但是,这只是美中世纪大对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在美中大对抗的新战略形势之下,美中台三边关系也势必随着改变。中国大陆从来都把台湾问题视为“核心利益”。

  自1970年代开始主导美中台三边关系的“季辛吉主义”,其基本精神就是不挑战这项主张。上海公报开宗明义的陈述:"美国认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主张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美国对此不予挑战。"这就是季辛吉主义的精随。

  现在,美国重新评估台美关系,不再坚守这个立场。美国国会去年通过了“台湾旅行法”,以及更重要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台湾旅行法”要求美国政府派遣高级官员访问台湾,并邀请台湾高级官员访问美国;不再把台美官方关系视为禁忌。

  “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更把台湾当作是美国“印太战略”的伙伴,要求美国政府坚守“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并定期检讨和强化台湾的防卫能力。

  这些规范台美关系的法案,现在都成为对美国政府有约束力的美国法律。“六项保证”本来只是1982 年美国雷根“总统”对台湾的一项政策承诺,现在也因为列入“亚洲再保证倡议法”而成为美国法律。这“六项保证”的最后一项,明白宣示「美国不会正式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而在四十年前中美建交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台湾关系法”,本来就给予美国政府一切必要的法律依据可以维护台湾的安全。除了明白宣示「任何企图以非和平方式来决定台湾前途之举–包括使用经济杯葛及禁运手段在内,将被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及安全的威胁,而为美国所严重关切。”,这个法案也明白规定「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将依据他们对台湾防卫需要的判断,遵照法定程序,来决定提供上述防卫物资及服务的种类及数量。对台湾防卫需要的判断,应包括美国军事当局向总统及国会提供建议时的检讨报告。”

  根据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在50年前发生金门八二三炮战当时,美国军方曾经建议提供核子武器给台湾,但为艾森豪“总统”所否决。

  这几年,中国大陆对台武统的声音,甚嚣尘上。中国大陆政府想必有所准备。如果台海今天发生战争,情势应当比50年前更为严峻。

  50年前的美国军方,面对台海战争危机,认为有提供台湾核子武器的必要。今天的美国军方,面对同样的危机,没有理由不对台湾的防卫需要做同样的判断。

  从冲绳美军基地把核武送到台湾,只需几小时。所以,如果大陆以为可以依靠绝对优势的武力在台海开启战端,在美中对抗的时代,那绝对是轻率的估算。那么,台湾是不是可以因此无所顾忌,肆意挑衅,像有些人主张那样“推动独立公投”?

  不久前,前美国驻台代表卜睿哲先生公开致函给“喜乐岛联盟”主席郭倍宏,明确反对独立公投的提案。他说,“如果台湾的行动造成战争风险并可能引发美国干预,那么这些行动的台湾运动者应该事先征求美方的意见。”

  卜睿哲甚至也不赞成美国国会邀请蔡英文赴美演讲。他指出,美国“国会议员”邀请蔡英文到美国国会演讲的提议有三大缺失:“一是违反中美关系核心价值,在陆美商恐被报复,中美贸易谈判也受影响;二是大陆必以更激烈的外交与军事演习报复台湾,台湾付出的代价会比蔡英文至美演讲的获益要大;三是不尊重台湾的立场,蔡英文必须在对美关系与对陆关系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

  卜睿哲的意见,应该能够反映现在美国国务院官员的主流想法。这就是说,在美中对抗的新形势之下,美国虽然会更坚定支持台湾对抗中国大陆的压力,但也不会鼓励和支持台湾主动挑衅中国大陆对台湾的立场底线。

  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正是美国政府现在所支持的两岸政策。卜睿哲也不讳言,“美国支持蔡英文及其政府的原因是她谨慎再谨慎,她并不认为美国的承诺是理所当然的,并且理解密切沟通的价值。”

  蔡英文主张以“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关系,要求中国大陆尊重“中华民国”在台湾继续存在的历史事实和在台湾实施的自由民主政治体制:这是非常理性的立场 ;也是绝大多数台湾人民支持的立场。这其实也是美国政府一再宣示不容两岸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的台湾现状。

  “独立公投”或“正名制宪”,是台湾片面改变台湾现状。“九二共识”或“一国两制”,是大陆强迫改变台湾现状。这都是美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

  “中华民国”是两岸历史连结和法理连结的关键。由于中国大陆否定“中华民国”,否定“中华民国宪法”,遂使“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在台湾没有被接受的空间。这正是国民党现在的两岸论述的困境!

  年初以来,中国大陆官方对“九二共识”的诠释越来越不含糊。根据香港中评社的报道,军方出身的前中共中央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在今年2月24日的一个座谈会上讲话,非常不客气地指出,“多年来国民党把‘九二共识’解释为‘一中各表’,扭曲了九二共识的本来意义;如果只认同一中,不谋求统一,就不是真正的九二共识。所谓的‘一中各表’严格意义上偏离了一个中国原则。”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国民党还继续高谈九二共识,明显自欺欺人。

  的确,两岸关系需要善意,不只是理性。但是,就台湾的立场而言,接受否定“中华民国”的九二共识,是屈从,不是善意。

  典型的两岸关系的善意表述,是“两岸一家亲”。两岸一家亲纯粹是一种亲善态度的表达,不具法理意涵,不像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则有特定的法理意涵。接受否定“中华民国”的九二共识,在法理上,就是默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当美国国会刚通过法律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之时,如果台湾的主要政党居然可以默认这项要求,美国将情何以堪?!台湾人民又将情何以堪?!

  惠台三十项措施,本来也是大陆对台湾人民表示善意的政策,却因为否定“中华民国”,而让善意成为悬疑。

  台湾理想的两岸政策,应该兼具蔡英文的理性和柯市长的善意。

  柯市长的善意,让台北和上海的城市论坛可以继续举办。柯市长从来不谈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
  
  蔡英文的理性确保了寸步不让的主权立场,却并不伤害台湾的经济。事实上,蔡英文上任快三年,两岸贸易不减反增。在2017年,依据中国大陆的统计,大陆对台湾出口444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550亿美元。台湾的顺差约1100亿美元。

  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居然高过美国对大陆的出口。在2017年,美国对大陆的货品出口只有1304亿美元。

  蔡英文深刻瞭解两岸经济已经形成牢固的结构关系,大陆对台湾的依赖并不比台湾对大陆的依赖更少。

  只有当中国大陆也能像对待两岸经济一样理性地对待两岸政治,两岸的政治谈判才有可能对两岸有利无害。

  蔡英文和柯市长都是具有高度智慧的领导人。“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就两岸关系而言,两位都是卓越的领导人。可惜她和他的卓越却往往淹没在喧嚣的议论之中!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