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软硬兼施”培育“新基建”人才
http://www.CRNTT.com   2020-05-26 14:55:40


  中评社北京5月26日电/据广州日报报道,“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了“新基建”这一概念。

  “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相比之前的传统基建,“新基建”可以说是科技感满满。事实上,除了实物投资,它背后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更令人期待。推进“新基建”,不仅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还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促进新产业新领域发展。

  发展“新基建”需要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而这两项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近日,某机构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总体上看“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期年底将达417万人;而从区域看,“新基建”产业人才市场重心进一步南移,广东需求人数占比最大。

  “新基建”主要立足于新兴技术,可以说是集合了各类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门槛较高。所以,一方面,培育“新基建”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复合型人才上。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深化改革,比如,增加相关课程设置,适当增加相关专业招生名额,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新基建”补上人才短板。

  另一方面,要加快人才的引进培养。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科研院所在全球引进人才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优质企业,以加快技术追赶。此外,在顶层设计上也要做好战略部署,不妨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激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人才待遇,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以广州为例,广州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领先,这些都为广州“新基建”发展成长提供了沃土。有了这些硬件配置,我们还要不断优化人才服务,“软硬兼施”,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投身“新基建”的热情和能量得以释放,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新基建”的巨大成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