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网评:落实巴士票价“可加可减”机制
来源:大公报 作者:何敬康(新民党立法会议员)
继2023年6月巴士加价后,最近三间专营巴士公司再次提出加价申请,且加幅远超通胀水平,有人形容巴士公司是“狮子开大口”。
目前,由于没有恒常或定期的巴士票价调整机制,各专营巴士公司是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向特区政府提出加价申请,每次加价的考虑因素亦不划一。针对这次加价申请,有立法会议员建议可设立类似港铁“可加可减”机制,将巴士票价与通胀挂钩,决定票价调整幅度;而巴士公司则认为机制应纳入燃油价格变动及人工升幅等因素。
根据立法会文件显示,疫情后专营巴士的乘客量和总收入已恢复至疫情前约九成至九成半水平,其中九巴及大屿山巴士在2023财政年度更成功扭亏为盈,分别实现税后盈利2020万元和290万元。城巴在该财政年度却亏损超过5000万元,因此这次加价申请城巴要求近一成的加幅。然而,坊间质疑城巴亏损渐趋严重,主要源于经营不善,在谈及盈亏时亦未有计算其在机场及北大屿山专营权的收入,仅强调市区专营权的亏损,有以偏概全之嫌。
疫情期间,特区政府透过“防疫抗疫基金”向三间专营巴士公司发放巨额资助,其中城巴在2020至2022年间每财政年度获超过二亿元补助。目前特区政府仍有持续发放资助,包括用于安装实时巴士到站显示屏、设置巴士总站候车座位、为巴士车厢座位加装安全带等,幷豁免专营巴士使用政府隧道收费,可见特区政府对专营巴士公司可谓“呵护备至”。
若巴士公司在未审视如何开源节流情况下便要求加价,长期依赖政府或公众“买单”,幷非可行之道。现时部分巴士路线重叠及客量下降,巴士公司可整合重叠路线,以更有效利用巴士资源和减低营运成本。
香港物价高涨,本已令市民的日常开支负担沉重,而巴士加价更令情况雪上加霜。巴士车费增加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即使因为成本上涨而加价是无可避免,巴士公司也要相应提升服务水平,使市民感到物有所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