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层设计上,中国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着成效,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中国民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89.5%。从实践路径上,中国成功探索了“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等绿色低碳的扶贫开发模式,开创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绿色减贫道路。据国家能源局介绍,自2012年以来,全国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就业岗位125万个。“光伏+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农光互补、畜光互补等新模式广泛推广,增加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收入。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17.9亿吨、86.4万吨与79.8万吨,如期实现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5%的庄严承诺。中国绿色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为全球绿色发展、尽早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是人类历史上受益人数最多、实现难度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小康。中国的实践为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贡献了中国道路、树立了中国标杆。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体现了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
中国的全面小康,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创举和实践创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此前,世界上一些富裕国家的民众过上了物质富足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一物质文明维度下的小康,算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导向下的全面小康。一些富裕国家在实现了“跛脚”的小康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危机,从反面更加说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对于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和持久小康繁荣的重大意义。
中国全面小康向世人昭示,应该正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全面小康的道路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树立了中国标杆,打破了世界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面貌作出了示范、增添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