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观察 ->> 中评社专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印太战略VS贸易战:美国遏中战略的矛盾与冲突
http://www.CRNTT.com   2018-12-06 00:18:33


要阻止中国GDP 超越,特朗普的策略就是美国自己经济引擎全开,同时给中国设置障碍。
  中评社╱题:“印太战略VS贸易战:美国遏中战略的矛盾与冲突” 作者:罗庆生(台湾),淡江大学整合战略与科技中心研究员

  川普从各国吸血、独厚美国经济的做法,固然增加了成功阻挡中国超越的机会,但拒绝提供公共财必然影响美国的领导地位。这表示川普是以丧失霸权方式从另一个面向维持霸权;如此即便成功,美国也不再是“领导型”霸权,而是透过经济制裁或贸易报复建立权力的“宰制型”霸权。

  一、前言

  自从川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者”后,“印度-太平洋地区”这词汇就正式进入美国官方文件中。虽然这一般惯称为“印太战略”的实质内涵迄今未描述清楚,但其遏制中国崛起的针对性,以及作为战略指导的长期性却相当明确。历史超过70年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为“美国印太司令部”,即印证了美国对“印太战略”的重视与贯彻的决心。

  《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是美国国安会、国务院、国防部等安全团队的杰作;然而,相对这些建制派官员对印太战略的积极,川普总统本人对此一遏制中国的战略却显得有些兴趣缺缺。除了一上任就退出、而美国一退出就等同瓦解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之外,这位被戏称为“推特治国”的总统,即便在“印太地区”成为官方术语后也极少在推文中提到,甚至还将缺席11月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峰会与东亚峰会,由副总统代打。川普似乎没有兴趣在外交场域扮演主导角色,或藉机争取盟友;因为以美军联合指挥部改名的相同逻辑,美国应主张将“亚太”经合会扩充为“印太”,并积极争取印度参与,才符合印太战略的构想。

  同样是战略上遏制中国,川普感兴趣的是“贸易战”。从年初发出关税威胁,到7月6日启动对中国输美总值340亿美元商品、8月23日再启动对160亿商品征25%关税,而后更进一步警告将加税2,000亿甚至对中国全部输美商品都课高关税,中美贸易战愈打愈激烈。川普也表现出高昂的斗志与决心,经常从推特发文或在演讲中强调。川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阻挡中国超越美国。8月21日在西维吉尼亚州造势活动的演讲中即指出:“在我刚当选的时候,美国正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容许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变得比我们更强大。但现在,这件事再也不可能发生。我不会让它发生。”

  川普有自己的、和他那些主管国家安全的建制派官员不同的遏中战略,这造成战略实践上的矛盾甚至冲突。最显着的差异是对盟国的态度,印太战略需要争取盟邦联合抗中,但川普贸易战不仅针对中国,炮火也指向传统盟邦。这是因为两者有不同且无法调和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因此遏制中国虽然是美国政治菁英的共同目标,在战略实践上却出现矛盾。

  二、印太战略的理论基础

  战略是手段与目标的连结;从表象上看,印太战略与贸易战的主要差异在手段:前者重视外交与军事结盟,后者则强调经济与贸易优先。至于何者较佳,则从大战略 – 与国家生存发展相关的战略层级 – 角度,只要能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维持美国霸权的目的,则无论采何种手段,都没有合理与否,或彼此排斥的问题。实际上操作得当,还可以相辅相成。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罗斯肯恩(Richard Rosecrance)与史汀(Arthur A. Stein)即主张,国家要考虑可以支配的全部资源,以有效运用确保平时和战时的国家安全。对全球唯一超强的美国来说,所谓国家安全、全球领导地位与霸权,其实是同个概念的不同面向。

  问题在表象背后的理论基础与逻辑不同。建制派的“印太战略”非常重视盟邦角色,理论基础甚至可以推到1970-80年代的“霸权稳定论”。

  当时在国际关系理论第二次大辩论后,新自由主义学者辛德柏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基欧汉(Robert Keohane)与新现实主义学者吉尔平(Robert Gilpin)修正了现实主义假设,认为国际并非纯粹的无政府状态,而是有秩序的层级结构,最顶端的就是霸权;而霸权的功能,就是维持该国际体系的秩序。他们用经济学的公共财(public goods, 或译为公共产品)概念来解释霸权的运作,主张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经济中的自由贸易、国际货币与合作机制的建立等,都属于国际公共财的范围,霸权作为国际政治秩序的创造者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者,提供国际公共财给其他国家“搭便车”(free rider),一方面建立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而从中得利,二方面则促成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

  在这理论中,美国是“去宰制”的领导型霸权,她并非倚靠军事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强制性惩罚构建权力,而是透过其所建立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规则领导世界。因此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立,并表示要提供公共产品,让各国都能搭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时;对美国来说就是建立新的规则并争取追随者,也就是挑战她的全球领导地位,或者说霸权。

  这使得中美霸权的竞争,成为领导力的竞争。也就是谁的追随者多,整体实力愈庞大,谁的霸权就愈稳固。

  因此,面对中国在领导力上的挑战,美国除了稳固她的传统盟邦外,还要提供新的公共财,以争取更多非盟邦如越南、马来西亚等成为追随者。这是欧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洲”政策与“亚太再平衡”战略,并大力推动TPP的原因。TPP刻意排除中国参与,本质是为孤立中国而成立的自由贸易经济圈,而美国为了争取更多追随者,在贸易规则上做了相当程度的让利,让圈内国家能够更容易地将商品卖到美国,同时却能保护自己不具竞争力的产业。美国虽然吃点亏,但依据“霸权稳定论”,提供公共财原本就是维持霸权的成本。

  虽然换党执政,但川普政府建制派所提出的“印太战略”,仍是欧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升级版;只是一方面将中国的定位从“战略伙伴”修正为“战略竞争者”,二方面将争取盟友的地区从亚太扩展到印度洋国家。然而区域的扩大将使美国无力全面关照盟友,因而强调支持与协助对中国崛起感到疑虑不安的国家,而不再由美国自己出面对抗中国。

  “印太战略”加入了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提出的“离岸平衡”(offshore balancing)理论。这位攻势现实主义者体认到美国国力有限,不能单方面、无限制地对他国提供安全承诺与保障,而必须要独立国家或政权受到外在威胁、向美国求助时,才提供协助。

  因此从遏制中国的角度,“印太战略”修正了欧巴马时代,由美国领导盟邦对抗中国的做法,改为美国扮演“离岸平衡者”角色,鼓励与支持对中国崛起感到不安的国家如日本、澳洲、印度……等对抗中国,而美国只在适当时候介入,以将国力做最有效率的运用。这才有足够国力将地区概念从“亚太”扩大为“印太”,而争取更多盟友遏制中国。

  基于以上理论,美国建制派的战略逻辑是:要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必须提供更多公共财以争取更多追随者,同时还需要盟邦的积极合作,才能在美国支持下,共同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